鄂托克前旗:打響紅色旅游品牌,推進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
時間: 2021-06-29 16:26:10 點擊量:282
05月21日 “中國紅色旅游網”微信公眾號 發布“鄂托克前旗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
專家評語
鄂托克前旗具有獨特的紅色旅游資源和寶貴的紅色基因,依托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三段地革命歷史紀念館等重要載體,以紅色研學為主導,推進紅色旅游融合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深入挖掘黨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的搖籃和民族政策的試驗田這兩塊金字招牌的核心內涵,著力弘揚“民族團結一家親”“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推動了紅色教育與全域旅游的融合發展。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邢偉
觀看全文內容
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從2013年起就立足自身獨特的紅色資源進行探索實踐,以求探索出一條在全區具有示范效應、特色引領作用的紅色資源轉化發展新路子。
鄂托克前旗是黨在內蒙古開辟的最早的根據地之一,紅軍長征時創立了三段地革命根據地,**共產主義戰士陽早、寒春為黨中央創辦**個種畜場“三邊牧場”,**交通員楊寶山受命建立秘密交通站等,這些遍灑先驅熱血的革命遺址像一座座豐碑矗立在鄂托克前旗大地。烏蘭夫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開展民族理論研究和民族統戰工作,為黨的民族政策的形成、實施、完善和自治區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貢獻。鄂托克前旗是延安民族學院的最終落腳點,在城川辦學4年多,被譽為黨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的搖籃和民族政策的試驗田,既繼承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又開創出“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奮斗精神,實現了黨的民族自治主張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為黨處理民族問題找到了正確的途徑與形式,也為以后逐步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歷史借鑒和寶貴經驗。這些獨特而珍貴的革命實踐,是新時代研究黨的民族政策理論、尋找黨的民族工作初心的源頭活水, 也是廣大黨員干部、青少年學生以及其他社會公民開展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教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前往革命老區調研考察,身體力行、示范帶動, 傳承紅色基因。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革命老區建設、發展紅色旅游、開展紅色教育、保護革命遺址的政策措施,為發展紅色產業帶來了重大政策利好。特別是以研學旅游為代表的體驗式教育模式興起,堅定了鄂托克前旗打造中國西部**黨性教育基地和紅色研學實踐基地的信心。
以紅色研學為主導,推進紅色旅游發展
鄂托克前旗以紅色研學為主導,推進紅色旅游融合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著力打造具有北疆特色的紅色研學旅游目的地。截至目前,累計承接各類主體班740期,青少年紅色研學等研學團隊6900余個,接待學員及游客43萬人次,實現紅色旅游綜合收入3.6億元,直接帶動1600多個農牧戶和合作社參與其中,6000多名農牧民創業就業,年人均可增收2萬多元,城川紅色旅游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陽早寒春三邊牧場陳列館
堅持修復保護與開發建設同步推進
鄂托克前旗堅持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的原則,創造性轉化紅色資源,修復建設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三段地革命歷史紀念館、城川紅色**秘密交通站陳列館等7個革命紀念場館。并在城川民族干部學院基礎上,規劃建設城川紅色拓展基地和紅色教育培訓中心,打造集黨性教育、國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素質拓展、應急救援培訓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拓展訓練基地。堅持紅色引領、全域聯動,強化交通基礎設施配套,精心打造主題鮮明、多元互動的復合型旅游產品和旅游精品線路, 推動紅色旅游與生態游、鄉村游、**游相融合,形成以城川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為核心、周邊景區景點為輻射的紅色旅游新格局,打造具有新時代內涵的紅色資源鏈,為發展紅色旅游搭建綜合承載平臺。
堅持講好故事與設置課程一體創新
鄂托克前旗細分紅色旅游客源市場,推出能夠滿足多元需求的課程體系和旅游線路。針對黨員干部,以黨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政策理論教育為重點,構筑集課堂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實踐教學于一體的“四段式”培訓體系,形成《習仲勛民族工作思想》等30堂精品課程,開設素質拓展、應急救護、徒步行軍等體驗課程,著力建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基地。針對青少年學生、民兵預備役人員,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革命傳統教育、軍民融合國防教育為重點,開發出青少年拓展訓練、應急救護訓練、民族文化體驗、戰地營救等100多項課程內容。針對社會旅游團體和個人,以觀摩實踐、現場體驗為重點,將各紅色教學點、特色小鎮、廠礦企業、生態保護區等有效串聯,按需安排不同時長的休閑旅游線路。不斷創新宣傳演繹形式,組織編印《留在草原上的紅色足跡》等一系列紅色書籍與歷史讀物,精心創排《石榴紅了》歷史情景劇,帶動紅色旅游多層次、全方位發展。
研學體驗活動——抄寫老三篇
堅持培育品牌與規范管理有機結合
鄂托克前旗結合自身特點,深入挖掘黨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的搖籃和民族政策的試驗田這兩塊金字招牌的核心內涵,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精神研究,著力培育以“民族團結一家親”“革命理想高于天”為核心內容的紅色研學旅游品牌體系。創新紅色研學旅游管理模式,組建成立紅色教育培訓中心,制定配套管理制度,建立旗委組織部統籌、紅色教育培訓中心承接、文化和旅游集團服務、多個部門聯動、多項資源共享的服務保障體系,一體推進營銷推廣、師資培養、團隊建設、效果評價、安全保障等工作,推動紅色旅游向更高層次邁進。
堅持紅色教育與全域旅游融合發展
一是培育紅色旅游企業與大項目。做大做強紅色旅游市場主體,整合成立包含文化傳媒、景區經營等子公司的文化旅游集團,提高開發利用紅色旅游資源水平。鼓勵社會和民營資本投資紅色旅游項目,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投資、建設、運營紅色旅游項目。二是完善紅色研學旅游產品體系。組建成立內蒙古城川紅色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研發,推出與市場需求銜接、展現紅色精神的文創產品,舉辦了鄂爾多斯首屆文化旅游產品設計大賽,加快**文創產品項目化落地,激發紅色旅游消費市場活力。同時,把本土民族食品、民族手工藝品、綠色有機果蔬等有效鏈接到紅色產業鏈上,構建產、學、研、銷的一體化紅色產品業態,推動紅色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加強政策聯合。強化紅色旅游與紅色研學融合發展,探索與烏審旗、鄂托克旗、杭錦旗、銀川、延安、榆林等周邊地區的合作機制,出臺具體政策措施,共同開發紅色旅游品牌,打造紅色旅游產品體系,實現資源共享、產品互補、市場互動、客源互流的多贏發展格局。
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